均泰物流|成都货运领航者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

3.2推进“四阶段递进、学训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采取基于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2+2+1+1”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2+2+1+1”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是指:将高职教育的六个学期按照能力层次的要求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大一两个学期(2)的校内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第二阶段:大二两个学期(2)的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期间包括校企合作企业的短期实训、专业课程的校内实训、组织学生企业参观学习以及参加省市的职业技能大赛等,增加学生对物流企业和物流岗位的直观认识;第三阶段:大三第一个学期(1)校外长期顶岗实习,企业、学生双向选择确定顶岗实习单位和岗位,其中实习时间不少于6个月,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将理论知识融入具体实践操作中;第四阶段:在为期6个月的顶岗实习结束后,一部分学生会继续在原来实习的岗位上实习或者和单位签订正式工作合同,另一部分学生会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就业单位。

3.6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评价

本课程结合物联网背景下运输管理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行课程评价,评价方案体现评价内容结合课程目标、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对象可视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标准企业化、课程考核方法过程化。“运输管理实务”总成绩包括三部分:第一,项目成绩(主要包括出勤成绩、平时表现、调研报告、模拟操作记录、学习工作页、运输方案、汇报材料等)占60%。其中,六个学习任务按照难易程度,比例分别为10%、10%、20%、10%、20%、30%。每个学习任务的成绩按照组间评价、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及通用能力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评分。第二,期中考核(采用期中课业或期中考试的方式)占10%。第三,期末考核(采用期末课业或期末考试的方式)占30%。

成都物流公司1

3.3建设“校企融合、信息双向传动”的教学平台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校企融合、信息双向传动”的信息化平台,将物流工作实际操作中的场景和遇到的问题融入物流专业课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对物流工作岗位有个直观的认识。学院专任教师在物流专业理论知识方面有优势,物流企业技术人员的优势在实际操作的熟练性和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往往专职教师在实际操作和专业技能运用方面不如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同时,企业技术人员往往能做好,但不一定能指导好、讲解好,也不定熟悉其中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这样对专职教师和物流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对接,相互学习、信息共享,形成信息的双向传动平台,实现“专职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取长补短、双赢的局面。同时,学院学生毕业论文实行“双导师”制,即一位校内专职教师,一位是学生实习单位企业工作人员,实现校内、校外共同指导,双方相互学习。通过企业、学校系列的合作,提高了学院老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从中获益更多,将校企合作落到了实处。

3.4发挥物流管理专业的引领带头作用,推进物流专业群建设

财经与商贸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群涵盖的专业有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以及商务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成果等都可在其他三个专业中进行开展和实施,从而推进南京市现代服务类专业群的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实现以点带面,全面渗透,逐步全面开展的局势。

4结束语

校企合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企业共同努力,同时离不开政府、物流行业协会正确的引导和支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设计、实训实习等方面要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紧跟物流企业的需求,多形式、多层次的与企业进行合作,加深校企资源的相互开发和使用,实现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局面,为我国物流行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物流运输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运输管理实务”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其课程模式、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设计思路、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都应该结合物联网技术应用这个大背景,本文只是初步探讨,在具体内容设计和课堂实施上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完善。


创建时间:2018-07-13 17:06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