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配是看得到的账单等不到的钞票
外面的世界太大,很难看懂,只能安慰自己:一叶也能知秋啊,实际上我都是翻看日历才知道的,这个时候,工具很重要。物流的江湖太大,我更看不懂。这几年更是城头变幻,旌旗招展,各路牛鬼蛇神也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放出来了。但是有一点很重要,他们都有大把的钞票挥霍,仿佛自带印钞机般的牛b轰轰。城配人的腰包,可就没这么鼓了,甚至还略显干瘪!
听过一句话:每个小微城配企业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城配人刷卡套现史!这话也许夸张,但绝对不缺乏道理。城市配送是指服务于城区以及市近郊的货物配送活动,在经济合理区域内,根据客户的要求对物品进行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搞城配的为什么缺钱钱?妄自揣测扯几条吧,瞎搞的企业和烧钱搏出位的除外。一是客户少,款项回笼空档大,典型的等米下锅;二是客户账期长,恨不得做一年生意只结一次账;三是企业滚动发展持续投入消耗了宝贵的流动资金,一部分变成动产,极少部分变成不动产;四是小微企业很难获得正常的融资通道,想从银行贷款,那绝对是中国梦。工资不能拖,油一定要加,租金一定要付,外调车的款要结,货损一定是要赔,保证金一定要交……睁开眼闭上眼,估摸着都是钱吧?
缺钱钱,眼巴巴的等着应收账款到账,就好像没衣服穿的人站在竹竿下等衣服干一样!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不管是直客还是上家,总能找到一堆不给你打款的理由,这年头,不管经济景气不景气,谁都知道,钱攥在自己手里最踏实,攥在手里的资金多了,就变成所谓的“资金池”,同样也都知道欠钱的是大爷!(像俺所在的这种霸气侧漏的企业催着要付款给别人的,那简直就是业界良心!)一求二闹三断供,依然没有鸟用!说好的3个月账期,得整到6个月,6个月的账期,都能给你拖到1年,挤着牙膏给点吧,不至于破坏和谐共荣的良好关系。日子总是要过下去,钱总是要出去找的,亲朋好友偶尔援助一下是可以的,如果一而再再而三,那友谊的小船也可能会说翻就翻的,更何况人情债可不是随便肉都能偿的。怎么办?刷卡套现呗,捷径!套着套着额度就上去了,套着套着就习以为常了。如果还不够填补窟窿怎么办?民间借贷!到这份上,就跟喝盐卤一样了,偶尔喝一下可以,喝上瘾,那也就到头了。
有人说:这个城配业务不能再做大了,做越大,死的越快!这个说法或许太过悲观,但不得不说,融资管道的狭窄或者说融资能力的不足显然是一个小微城配企业难以逾越的障碍,越不过这个障碍,又谈什么做大做强。这让我联想到了“轻资产”,如今业内如此鼓吹轻资产,我看就是手头紧吧,手头紧又想干大事,就得另辟蹊径,轻资产的套路无疑非常有诱惑力,这里不多吹,留着后文再吹。
我这么说,其实并不是说只有搞城配的缺钱,只要有合同客户而且占到一定的比例,那不管啥物流企业,很难不缺钱。有人弄了个数据,干物流的,3元钱只能做1元钱的生意,这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因为一般来说,物流行业被认为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现在按照这个数据,物流则更像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要我说吧,这行业既是资金密集型又是劳动密集型。
城配物流企业大部分都是小微企业,或多或少跟这有关吧。城市配送其主要对象为商品,也包括部分工业品。在我国,城市配送的从业者主要包括专业物流服务商,转型搬家、货运公司,邮政和快递企业(主要从事小件、小包裹运输)等。
所以,作为从乙方出来的甲方物流人,我还得在这真诚的呼吁:该结的款及时结,城配不易,且合作且珍惜。不过现在经济环境这么差,还是很令人担忧的。
在一个区域做城配,总是这些老面孔,各自守着自己的那点业务,再加上有那么点行业潜规则,完全是一副井水不犯河水的和谐生态图。随着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现代消费方式的不断升级、电子商务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城市工商业发展模式的日趋多元,使得小批量、多频次、时效性强的直接配送、住宅配送以及“门到门”配送需求日益增长。
先来看城配企业的客户量。应该说每个城配企业,都有自己的基本盘客户,少的一两家,多的应该也不会超过十家,这部分客户占据了营收的70%以上甚至更高的比例,我有时候甚至怀疑是100%。
为什么客户量很难上去?我想跟城配企业的发展过程有很大关系,伴随一个或若干个优质客户的成长而成长起来的城配企业想必是多数,客户小的时候我小,客户大的时候我也大了,典型的小胳膊傍成大腿,客情关系维护的好,有那么一点寄生的味道,当然更大的因素是长期合作形成非常高的契合度,类似于量身定制,建立了一定的壁垒,一般的同行很难把活抢走。应该说,这个壁垒也是双刃剑,企业所有的资源都围绕着基本盘展开,这时候很容易小富即安,有酒有肉有女人,人生也就知足常乐了。即便是有进取心的企业,也会因为业务兼容性、运营管理等其他问题无力解决而碰上业务天花板,原地踏步了。
于是我们会发现城配市场自然分流得有点泾渭分明了。由于城配市场更细的业务分类坊间名词差异甚大,有些名词叫法边界还很模糊,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再来看城配企业的规模。曾经有个哥们跟我很牛b的说:一个月做不到500万的营收,还能叫物流公司?当时我就没敢吱声,麻皮,说到底还是咱格局太小。然后我就特别留意这个事,碰到认识的总会郑重其事的问:你们公司一年做多少啊?很遗憾,城配企业的业务规模都不大。一年也就是在300万到3000万之间波澜起伏了。那个从从某个小城市跑到上海滩搅得风云变色的某城配企业,据知情人透露,在没搞加盟前,一年也做不到1000万,都是套路啊,打个五折大家就懂了。
有一点我最喜欢说,城配企业圈是典型山中无老虎也无猴子,谁都可以称大王却谁都不是大王。一堆虾米,谁能吃掉谁?谁能挤兑谁?扳手腕吧就是白费力气,结局总是平局。说直白点,你动不了我的基本盘,我也挖不了你的墙角,干脆大家互相留点薄面,抬头不见低头见嘛。同是城配人,相煎何太急?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城配企业的业务开发策略。谈到这点,真把俺吓了一跳,到底有没策略?思来想去,好像真是没啥策略。因为大家都很小嘛,基本就是老板一个人囊括了一个企业绝大部分的管理职能了,财务也干、运营也干、业务也干…..我想过去,估计最常用的开发策略就是喝个小酒,打听点小道消息了,拼的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低效率野路子了。没有策略,没有思路,没有有效的方法论,这企业规模又怎么能做大?
那城配企业还怎么发展?一、不发展,做到哪天做不动了关门大吉;二、等天水。等那些基本盘之外的新客户新业务,信息灵通手快有,信息滞后手慢无,然后就看你有没有本事hold成基本盘了。三是当接盘侠,专门拣那些别人啃过之后找不到一点肉的业务来做。
城市配送是物流链条中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在整个供应链环节内起着极为重要的起承作用,但是大部分城市对货车进城区域和时间都有严格的限制,不过从城市配送的本身而言,发展趋势非常强劲,国家在政策层面上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鼎立的支持。
据悉,2009年3月国家出台的物流业振兴规划中,城市配送被列入九大工程,提至优先重点发展的高度。规划细则中明确指出,要“鼓励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适应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发展的需要,在大中城市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促进流通的现代化,扩大居民消费。加快建设城市物流配送项目,鼓励专业运输企业开展城市配送,提高城市配送的专业化水平,解决城市快递、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问题,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
至于城配市场的业务投标,那更是扯蛋了。最近听了件招标的事:甲方搞了新一期的物流招标,喊的还是那几家,中的还是那几家,各自还都是做原来的那些业务,价格还是原来的价格(就最后这点让人有点欣慰,至少没砍价嘛)。当时心里就想:这招标也是真够严丝合缝的!这不正应了标题“星星还是那些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