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配好不好做?入门简单做大难
就目前的市场情况,有个小面包甚至就1个人力车就可以入门了,混口饭吃很简单,3-5个大小车子是常态,再大一点的,就有点难了,若想做出品牌做出较大规模,那现在的从业人群里,恐怕都是压力山大。
由于甲方的身份,经常跟乙方打交道,更由于都是连锁商业形态的甲方,所以打交道的也都是成都物流得不能再成都物流的城配物流人。我讲城配,首先下意识的将已经名满江湖的各类与快递业务沾边的公司都踢出本圈了,哪怕快递的末端本质仍然是城配,哪怕我是从毕业的第一天起就干快递,骑着自行车风雨无阻收派件的历史现在想起来更像是忆苦思甜的装b一样。
我对城配的热爱那是藏着掖着的,咱不能像祥林嫂一样。但是,我有一个梦想……,暂时就不说了,回到主题,为什么扯城配,其实就是想吹吹牛。这次真的是吹牛,就城配而言,我连一个清晰的定义都拿不出来。度娘是这么定义“城市配送的:“是指服务于城区以及市近郊的货物配送活动,在经济合理区域内,根据客户的要求对物品进行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对于度娘的这个定义,我个人的感觉就是说小了,至于小在哪,业内人士们可以自行脑补一下。
那这个市场是什么个状态?好听一点的,叫小而美,难听一点的就叫小散乱。这两个说法都有道理,就个体而言,城配小私企不思进取的话,小日子还算滋润,但是放在大一点的环境去看,就显得不那么美丽了,小和散是肯定的,乱不乱,相信大家也自有评判,有乱肯定有不乱的。小企业都是老板亲自操刀,小船好操控,即使会乱也乱不到哪去,自有其潜藏的规范。
快递的江湖已经搅动得差不多了,物流专线整合的故事也已经没啥好讲了,至于物流园区的话题想来不会再吸引多少眼球了,冷链的噱头再闹一阵子也该结束了吧,接下去的物流行业还能讲什么呢?想来想去,除了城配这个长盛不衰的话题外,个人感觉都没啥好讲的。
与城配沾点边的话题,由来已久,好像总是会换个说法轮流说,最后100米,最后1公里,最后3公里,同城配,落地配,共配,仓配……翻来覆去的说,总也说不腻歪,为什么不腻歪,因为说了这么多年,这个领域真心没多少改变,至少我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没啥改变,如果有的话,就是某些企业某些人多搞了一些噱头,当然,实用工具和技术的应用也不能抹杀。
但不管怎么说,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进化,城配这块饼这些年真是变大了不少,想吃的人多了,就得拼实力。谁有实力?谁都没实力!谁啃得动?谁都没那好牙口。不管媒体把物流吹的多现代,至少城配这个操蛋的领域仍然是一桶浆糊,谁也没比谁高明多少。最近这两年,有一些原来不做城配业务的中大型物流企业也试图逐渐染指这个市场,当然都是伴随着一些高大上但实际运作中未必能落到实处的理念,更有一些企业扯虎皮拉大旗鼓吹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新思维意图分杯羹,而作为一直从事这个细分领域的的成都物流土鳖物流人,显然也不可能束手就擒,所以大戏或已开幕。
然而,作为标准的吃瓜群众,这些与我并没有多大关系,只是犯了吹牛的瘾,吹吹牛罢了。
先来讲个小故事:某便利店连锁企业物流招标,不好意思搞公开招标,怕没人来,这么大公司,要是发个公开招标都没人来,那得多丢人呐。于是就私下打探,做邀标。把本地叫的上号的都询问了一遍,差点连陪标的都没有。业务很简单,就是仓配一体全外包。然而过程,却不那么简单,比较怪:
1、不晓得谁先谁后。你跟我签了合同,我就去找仓招人嘛,肯定能搞定。
2、不晓得怎么报价。看着企业的网点信息,诚惶诚恐地问:你能告诉我标底吗?
3、不晓得怎么做方案。能不能把别家的方案给我看一下?
最后赶鸭子上架找了一家全国闻名的国企来接盘。呵呵,苦难的日子立马就来了!后事略过,不忍再提了。
全国上下大江南北官方民间高歌现代物流10来年后的今天,我们(仅限本省,域外情况不明)的城配力量怎么就这么脆呢?为毛还这么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