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快成都物流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依托交通枢纽和特大城市的经济功能,成都已成为西部最大的区域物流中心。成都是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之一,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全国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截止2018年1月,成都市拥有117家A级物流企业,占全省A级物流企业总数的52.7%,全国A级物流企业的2.5%,位居全省第一。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亿元的物流企业达20家以上。近年来,成都物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成都物流业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亟待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主要存在问题
1. 物流园区同质化情况突出。截止目前,成都市分别在龙泉、新都、崇州、天府新区、金堂、简阳等地建立物流中心,以及建立成都航空物流园区、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成都青白江散货物流园区、新津物流园区、天府航空物流园区五大物流园区。各物流园区大多追求功能的全面性,没有一个准确的功能定位,导致很多物流园区“全而不精”,功能较齐全,但没有主导性作业类型,园区同质化情况严重,各园区之间竞争加大,不利于城市物流产业的发展。
2.物流协调运作效率较低。德邦物流成都转运中心、新都区国际商贸物流港等物流企业的物流设施设备相对较传统。多式联运是运输业发展的一个趋势,物流与运输本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目前,成都物流与运输业发展有待互动,货运法律制度标准、货运装载工具标准有待协调等,各类型物流企业的联营合作有待加强,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推动物流业朝着物流企业现代化、产业模式高端化、多式联运一体化方向发展。成都市各大物流园区之间物流技术的应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严重影响货物在运输、储存、搬运等一系列物流活动中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协调运作,降低了物流运作效率。
3.物流业信息化水平较差。信息的获取是物流企业维持发展、提升自我竞争能力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但由于各大物流园区发展建设各自为营,且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物流平台的建设质量高低不一,无法实现物流信息的顺利写入和读取。此外,单个物流园区信息获取能力有限,部分重要物流信息的获取需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接,各物流园区之间沟通不到位,物流信息获取难度加大。制约了物流信息的联动与共享,从而导致物流资源优化配置难以实现。
4. 物流管理高级专业人才匮乏。虽然成都市物流企业众多,从事物流业的人员数目可观,但受过高等教育、专业培训的人才较少,限制了物流发展速度。现代物流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与科学的指导,成都市物流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级物流技术人才。高级物流技术与管理人才缺失限制了园区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成都市物流产业与一线城市物流产业的差距。
二、几点建议
1、 规范物流园区项目建设。成都市作为全省一级物流节点城市,重点建设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型物流中心。省二级、三级物流节点城市以建设区域性综合型物流中心为主,根据区域物流或城市物流发展的需要,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规划建设规模合理的物流园区。园区建设要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运输场地、仓储基地等基础设施。园区规模大小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并根据各级物流节点城市的发展需求设立,满足物流组织与管理的需要。
2、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以高性能的信息网络传输平台为重点,加强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路运输信息网络。建立航空货运公共信息系统。加快构建商务、金融、税务、海关、检验检疫、口岸、交通运输、工商管理等政府部门的物流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建立物流信息的共享机制。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鼓励生产企业建立从计划、采购、生产、配送到销售管理的集成化信息系统。鼓励物流企业实现企业与业务伙伴和客户间的信息自动交换。积极运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技术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实现物流各环节的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加快物流电子数据交换的普及和应用。推广电子自动订货技术。积极采用卫星定位系统、电视监控等技术加快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3.应用物流新技术。加强物流技术的开发和技术创新,降低物流企业的应用成本。发挥重点物流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物流技术的创新发展,提高物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单元装载化,推行以托盘化为核心的单元装载运输方式。统一托盘标准,推行并建立托盘共用系统,引进单元装载化物流机械,支持单元装载化物流装备的发展。逐步在运输过程中实现集装箱(包括冷藏集装箱)、卡车车厢、仓库货架的标准化。参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对包装类型、规格等给予统一的政策和技术措施。依据国家标准,在物流相关的专业术语标准、物流的计量单位标准等方面实现标准化。协助国家有关部门制订仓库、站台等基础设施的专用标准以及与仓储相关的作业标准。进一步完善电子数据交换、代码、自动识别技术等方面的标准。鼓励企业采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条码印刷等专用物流技术装备提升我省物流装备技术水平。
4、加快培养物流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鼓励和引导大中专院校开办物流专业。加快高职类物流专业学历教育。鼓励举办各种类型的物流研究生课程班和短期培训,培育高端物流人才。聘请国际一流物流专家、物流企业家参与我省物流人才的培育,加快培育与国际接轨的物流人才。开展并规范物流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工作。